《净心诫观法》界诠法师 宣讲(121)



《净心诫观法》121


   【我之微意,汝未能知,纵使世人亦不谙悉,唯有天眼者,证知我心。汝可依行,终不谄误。】

  我根本的意思,你恐怕还不知道。即使世人都不能真正了解,唯有天眼的人会知我意。

  道宣律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,他持戒精严,天人都给他送供,他学问又博大精深,是非常了不得的一个人。

  你要真正依诫观法去行,勉策自己不要误走歧路;去修禅观、五停心观,修这些观法,如何勉励自己,不要去懒散堕落。


    【何故静寻不令人看?唯圣与圣,物以群分,愚智别类,方以类聚。今时学者,意见差殊,迭相是非,破他自誉,赞己毁人,邪情怪笑,无急之语,竞共书持。要切之言,贱而轻薄】

  为什么让你找安静的地方自己去寻思而不让别人看见呢?就是说众生有分类不同,愚痴的、智慧的,各有各类的相投。讲究学问学法的人,意见不一样的差别都很大,有讲别人的坏话,赞叹自己的。无关轻重的言论,大家竞相信受,恳切重要的教导,反而被轻视。


   【欲得广知,不欲广行;愿多达解,众中独出。规贪虚响,聪明声息;背舍身心,野偷名利。三涂即至,终无免期。经云譬如一日挑千人眼,此人实行罪重於前。为此避护,唯汝自知,非是诫中多有过失】

  你要想知道的很多,还不如去广行,佛法贵在修,贵在证,不在于知多少学多少。真想修道的人,知见确立起来了,懂得一些大纲也就行了。有的人学很多知识,写几本书,发表很多文章,那又怎么样呢?依然不了生死,还不如广行。

  有一些人喜欢说,我很有知见。现在学佛的人都在搞考证、考据文献,学日本人那一套,好象知识很渊博。六祖当年因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悟道,那现在有人去考证说,那这句话原先不是这么说的,梵文巴利文里面不是这样的,应该是怎样怎样的。这考证了又能怎么样呢,考证能悟道吗?六祖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个事情,他听到人家诵诵,觉得这个很好,就到黄梅求法,他一听“应无所住”就悟道了。所以佛法在于义理,而不重在文字,不要图虚名。也不要常常虚张声势说,我有多厉害,我能做多少事情,觉得自己很聪明,懂得很多的道理一样。

  不护守身心,却想着窃取名利。名利本来就不是你的,而你想尽办法弄一点小聪明得到那些利养,你如果一直这样,三涂很快就会到的,最后都不能减免。这在佛法当中都是痛斥的行为,所以说这个过患很严重,超过日日挑多人眼睛的罪过。因此你要爱护自己,尽量避免此类过失,不是说诫观法当中有很多过失,这是劝勉的意思。


   【世有难语、并语、坏彼语,华绮语、越理语、衮语,番语、牒语、迷人语,恼乱语、差闷语,今时后生,专学此语,在前解者,欺未解者,直习戏论,何关修道?口劳神疲,心无一润,烦恼更增,吾我转大】

  世间的这些种种语都不实在,有解的人欺骗那些不解的人,故弄玄虚,习惯说些戏论,跟修道没一点关系。修道心要坦露的,非常质直的,了解佛法你直捷去修就对了。不然嘴巴讲的辛苦,身心也疲备,可一点好处也没有得到,我执我慢反倒增长了。一个人学问大,我慢就会更多一点,以为自己很有知见,瞧不起别人。


    【一生勤苦,损功无福,意在名利,未详净心,假名得利,何由可消?如大猛火,难受难近】

  一生虽然奔波很辛苦,可是他没有功劳,没有福德。因内心想的是名利,想我有多厉害我又如何如何,而不知道如何净心,借假名而得到的利养,这怎么消受得了呢?名利就像猛火,靠近它会使你难受,甚至被烧死。


    ……下回待续






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

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

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

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

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

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


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

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

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

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


南无阿弥陀佛

南无阿弥陀佛

南无阿弥陀佛


阅读原文